我们的一举一动都蕴含着对世界和自己的看法。态度、动作、表情、野心、习惯,所有行为都围绕着我们关于生活的某种深信不疑的解释,在阿德勒看来,这便是一个人对于“生活意义”的理解,也是对自身经历的诠释。
阿德勒认为,与其强调过去的经历决定了现在的人生,不如说我们的行为与情绪都受到自身目的的影响。我们无法从某种麻烦中走出来,可能不是因为我们没有能力走出来,而是不想走出来。长久地沉浸在失恋的痛苦里,可能是想要获得关注和怜爱;抱怨自己为家庭或工作牺牲太多的人,可能是因为不这么做就感受不到自我价值;暴怒可能不是我们真的有那么愤怒,而是我们无意识中明白这样的表达方式更能控制对方……阿德勒的“目的论”是一把朝向自己的手术刀,诚实而锋利,它教我们审视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,调整动机以便更好地面对未来。
而我们在生活中碰到的每一个问题,都可以被归纳于人生的三大课题:工作、交友与恋爱。我们在其中遇到的一切烦恼,都源于没有做到课题分离。具体表现为干涉他人的课题,或自己的课题被他人干涉;分不清什么是自己的情感,什么是无须负责的他人情感。而当我们背负着别人的事情,想要获得他人的认可时,“认可欲求”就让我们不再自由了。
人际关系可以是一切烦恼的源头,也可以成为一切滋养的所在。本书从“目的论”出发,依次拆解了自卑与补偿、生活风格、社会兴趣、创造性自我、课题分离等阿德勒心理学中的核心观点。作者从自身的经验与理解出发,探讨了我们应该如何放弃全能幻想,学会做一个普通人;作为人格核心的四种生活风格是如何形成和影响我们的;如何建立滋养型而非消耗型的人际关系,等等。
我们对人生课题所做出的反应,体现出我们对生活意义的深层感受。理解这种意义是如何形成的,找到纠正错误意义的方式,或许,便能向稳固的幸福感迈进一步。
作者简介:
著名关系心理学家,被评为中国具有影响力的50位心理学家之一。
拥有20余年的咨询实践经验,15000余小时的个案经验,曾任CCTV《心理访谈》特邀嘉宾、湖南卫视《变形计》《奇葩说》等节目特邀知识顾问、《蔡康永的情商课》首席知识顾问。
在各大心理平台开设关系心理类人气课程。著有《恰如其分的孤独》《如果父爱缺席》《在人际关系中成长》《与家人相处的秘密》等作品。译有阿德勒作品《走出孤独》,并是阿德勒经典解读类作品《被讨厌的勇气》中文版特邀推荐序作者之一。
评论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