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华文明的托命之人是女性?是否存在一种女性主义的创作?当代艺术只是一种小圈子的文字游戏?人工智能可以创作出只可感知不可言说的艺术作品吗?作为中国当代标志性的女性艺术家,向京为何在2019年彻底结束了她的雕塑创作?
二十年来,艺术家向京与作家林白、哲学家陈嘉映、电影学者戴锦华、诗人朱朱等不同领域的朋友进行了一系列对谈,这些谈话涉及艺术家的成长和创作,也谈到了女性主义、传统文化、当代艺术和社会思潮等方面的问题,我们将这些谈话的时间顺序打乱,将不同时候谈论同一话题的片段用蒙太奇的方式剪辑到一起,形成了一篇长谈。
德国学者阿克曼在与向京对谈时提到,艺术家在创作的过程当中,如同行走在一个无形、无垠的宇宙。被打乱时空后的长谈某种意义上模拟出了类似的宇宙,时间、空间这些外在的因素被剥离,通过谈话中变化着的和未曾变化的表达,艺术家在这个宇宙中的基本依靠和边界依稀可见。
作者简介:
向京,1968年生于北京,1995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。现工作、生活于北京。
与其说向京是个“女性主义”艺术家,不如说她是个带有女性视角和女性意识的艺术家,但这都不是重点,她作品里透露出的不安感,是对于现代性下人性的迷雾和对于生存本身的不断确认——“内在性”是她所 企图挖掘的生存真相。在谈及“当代性与传统媒介”“女性身份与普遍人性”“观看与被看”“内在欲望”等学术命题时,向京及其创作是个不可回避的个案。
在“镜像”(1999-2002)“保持沉默”(2003-2005)“全裸”(2006-2008)以及“这个世界会好吗?”(2009-2011),“S”(2012-2016)这五个阶段性的个展系列里,向京一直在身份、心理情境、身体这些线索上进行思考。一些重要的个人作品包括《砰!》(2002)、《你的身体》(2005)、《敞开者》(2006)和《一百个人演奏你?还是一个人?》(2007)《凡人——无限柱》(2011)、《异境——这个世界会好吗?》(2011)、《异境——白银时代》(2011)、《一江春水向东流》(2014-2016)、《行嗔》(2013-2016)、《S》(2013-2016)等。
其他部分对谈者(按书中出场先后顺序):
林白,原名林白薇,当代作家。19岁开始写诗,后以小说创作为主。1994年发表长篇小说《一个人的战争》,被认为是“个人化写作”和“女性写作”的代表性人物之一。
陈嘉映,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,研究领域是现代西方哲学,包括现象学(尤其是海德格尔哲学)、分析哲学(尤其是维特根斯坦哲学)、科学与哲学、伦理与道德哲学等。
凯伦·史密斯,英国艺术评论家及策展人,主要研究领域为1979年以后的中国当代艺术,曾为多份刊物及展览特刊撰写文章,同时著有多本有关中国当代艺术现状及其历史的著作。
朱朱,诗人、艺术策展人、艺术批评家,著有诗集、散文集、艺术评论集多种。
戴锦华,现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比较文学研究所教授、博士生导师,北京大学电影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,从事大众传媒、电影与性别研究,其学术专著有十余部。
评论(0)